<small id="qexll"></small>
  • <output id="qexll"><track id="qexll"></track></output>

     找回密碼
     立即注冊

    QQ登錄

    只需一步,快速開始

    公司動態IN THE NEWS

    攀路歷程之二:承建石華公路(1964-1980)

    2023-6-25 15:27scpanlu
       攀枝花公路建設有限公司前身是四川省交通廳第二工程處,基本隊伍來自1950年川西人民行政公署領導成立的灌茂工程處通過吸收1000余名川藏公路建設者而成立。攀枝花三線建設前,先后承擔了成阿公路、宜西公路、道孚礦區公路、成灌公路改善工程、成昆鐵路、刷丹公路等工程建設任務。1964年9月,公司1萬余名職工,奉命由成都市整體搬遷到原渡口市,參加攀枝花三線建設。




      石華公路東起于四川會理縣境川云西路的石家灣,西至云南省華坪縣城,全長144.76公里。是攀枝花開發建設新建的第一條公路,也是第一條重要的公路干線。


      攀枝花三線建設以前,除了有一條1938年修筑的川云西路在今市區東側通過外,現轄區內有兩條簡易公路。一條是永納路。起于平地鄉,經大田、仁和、彎腰樹至納拉箐煤礦,全長78公里,1956年1月云南省地質局投資100萬元,由永仁縣承建,云南省交通廳公路二處、八處協助施工,1957年1月建成通車。另一條是灰大路,起于灰老溝(今小寶鼎),至大渡口止,全長14公里,1960年由西南建委投資修筑。


      攀枝花工業大會戰上馬后,大量物資、設備及人員需運入攀枝花,走川云西線,由成都開進攀枝花的車輛需繞道70余公里,為縮短運距,加快運輸速度。


    石華公路施工現場(圖片來源于網絡)


      1964年9月,從全國各地集結了兩萬多名交通建設者(川交二處一萬余名),在交通部肖民副部長的率領下,以爭時間、搶速度和“準備打仗”的臨戰姿態,開展了攀枝花的公路建設。川交二處奉命由成都市整體搬遷到原渡口市,參加渡口工業區第一條對外交通大動脈——石(會理石家灣,與108國道相接)華(云南省華坪縣)公路建設。


      1964年8月,交通部決定修建石華公路,川省交通廳勘察設計院第一、第二測設隊到達現場開始測設。為保進度,由國務院赴攀枝花工地臨時工作組交通小組現場審批設計圖紙,整個公路建設是在邊測量、邊設計、邊審批、邊施工情況下完成的。


      石華公路全路總投資1817.3萬元,由交通部投資,四川省交通廳勘察設計院設計,四川省交通廳負責修筑。全線分三段施工:


    筑路工人使用的施工機具非常簡陋(圖片來源于網絡)


      1964年12月1日開始修筑紅格至河門口段,長54.6公里,其中渡口大橋至弄弄溝段(攀鋼廠區)為4級公路,長5.2公里,其余均為5級公路,路基寬8.5—10米,路面寬6.5—8.5米,由四川省交通廳公路局第二工程處(川交二處)施工,1965年7月告成。


      1965年8月,石華公路紅格至河門口段建成通車后,四川省交通廳根據形勢的變化和三線建設的需要,決定(川交工〔1965〕54號文件)將川交二處一分為二,除川交二處保留5000余名職工繼續留在渡口參加鹽(邊)烏(龜井)公路施工外,劃出5000余名職工另行組建四川省交通廳公路局第八工程處(川交八處),負責石華路石(家灣)紅(格)段和西昌青山機場等工程建設,1966年5月25日完成。


      1966年12月下旬修筑河門口至華坪52.4公里路段,標準6級,路基寬7.5米,路面寬5.5米,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字851部隊(851部隊整體轉業地方部分人員成建制轉入川交二處,機構名稱為:四川省交通廳公路局第二工程團)修筑,1967年6月30日竣工。


    女職工火熱的勞動場景(圖片來源于網絡)


    女職工休息間隙學習場景(圖片來源于網絡)


      攀枝花三線建設初期,公路建設任務繁重,施工方法極為原始落后,開挖鏟運土石方全靠人工進行,人工打眼放炮、挖撬挑抬成為主要施工工藝,筑路工人使用的施工機具簡陋,主要有圓鍬、鎬頭、鋤頭、撮箕、扁擔、籮筐、木夯、石夯等。修筑路基要由一百多人拖著一個8噸重的石滾來回壓實,施工條件十分艱苦。

           交通戰線的職工為了盡快把路修通,憑著一根扁擔兩只竹筐,頭頂烈日,腳踏懸崖,逢山開路,遇水搭橋,一年之內炸掉了330多萬立方米的石頭,挖了120多萬方的土,架起了幾十座橋梁。他們白天用扁擔抬沙擔土、晚上用扁擔搭鋪架床,大家風趣地說:“白天杠杠壓、晚上壓杠杠”。修建平大公路時,工人住在油布帳篷里,冬天冷得燒火取暖,夏天往帳篷頂上澆水,還熱得汗流浹背,照明靠松油柴和火塘,只有工地指揮部才能點上馬燈。修筑石華公路時,筑路工人30人擠在一個24平方米的帳篷里,不少職工“藍天作帳地作床,野菜鹽巴下干糧”。出工不用催,收工喊不回,大家豪邁地說:“為革命吃苦苦中樂,為人民吃苦心里甜?!鞍岁J將”之一的川交二處工人唐大黑,在老虎嘴上連續施工5個晝夜,表現了交通職工的獻身精神,被特區政府授予“社會主義鐵?!钡墓鈽s稱號。


    廚房搭在山窩窩里(圖片來源于網絡)


      隨著建設發展,筑路技術不斷改善,施工機械化程度逐步提高。1975年,在炳草崗一號公路進行灰土路面結構試驗。這種路面結構便于就地取材和機械化施工,路面整體性好,平整度高,容易推廣。經在渡金、渡仁、石華和攀鋼南山部分路段采用(機構名稱為:四川省渡口第一公路工程處革命委員會),取得成功。


      1977年8月,渡口市交通機械化施工處成立,將原拉姑林業局移交的背木機改作推土機,并將18臺東方紅拖拉機和3臺紅旗拖拉機投入渡金公路施工作業(機構名稱:四川省渡口市交通指揮部第一公路工程處革命委員會)。巖石經打眼放炮后,用推土機,鏟運機推土,以大型挖掘機松土裝車,翻斗車運輸;灰土路面施工中采用機械運輸、攪拌、壓實,黑色路面施工中使用了灑布車。




      平大公路  起于平地,止于大渡口,南接川云西路,北連石華公路,全長57公里,為攀枝花南向主要通道。1964年11月在原有道路基礎上開始改建,云南省交通廳公路勘測設計大隊進行測設,楚雄州集彝、漢各族民工5000人、干部200余人組成平大公路工程處進行施工,1965年10月全線改造完工。其中平地至仁和段為三級標準,路基寬7米,路面寬5.5米;仁和至大渡口段為5級標準,路基寬8.5米,路面寬6米,最小平曲線半徑20米,最大縱坡8%。1980年5月開始,對仁和至大渡口段進行改造(渡口至仁和公路改建工程),由交通指揮部組織測設,市公路工程處(機構名稱為:四川省渡口交通指揮部公路工程處),交通機械化施工處施工,1982年2月竣工。改造后,路基寬15—18米,路面寬12米,單側或雙側人行道3米,全部為瀝青路面,總投資194萬元,日行車密度達到5000輛。


      鹽烏公路  起于石華公路上的烏龜并,至鹽邊縣城,全長61.64公里。1967年初開工建設,交通部第二測量隊測設,川交二處(機構名稱為:四川省交通廳公路工程局第二工程團)、八處施工,1967年底竣工。路基寬6.5米,路面寬3.5米,泥結碎石路面,最小平曲線半徑20米,最大縱坡9%,最短視距25—50米,標準6級,總投資557萬元。


      渡金公路  起于渡口橋頭,與石華、平大兩路相接,至金江攀枝花火車站,全長23公里,為市區主要干線公路。1965年5月開始修筑渡口橋至密地橋路段,四川省交通廳測設,中交四處施工,1966年底竣工,為6級公路。1967年1月開始修筑密地橋至金江路段,四川省交通廳設計院測設,川交二處(機構名稱為:四川省渡口第九指揮部第一公路工程處革命委員會即九附二信箱)施工,1969年12月初通,為6級簡易公路。在此以后,全路進行多次改建。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后改建馬家田至金江段,部分截彎取直,改為5級公路。1972年改建三堆子至金江段,1974年改建渡口橋至密地橋段,1977年又進行全面改建,路面為黑色碎石瀝青砂表面處理,路寬12米,達到2級公路標準,前后投資共計2247.7萬元。


      三線建設期間,公司共承擔了公路工程建設任務56項,修建橋梁工程11項,房屋建筑工程24項。先后承建了攀鋼運輸公司廠區油路工程、棗子坪立交橋工程、二灘水電站紅果支線、二灘右干線、倮果金沙江大橋引道工程、攀鋼初扎廠工程、南山賓館場坪、大渡口一號公路、施家坪場坪、西渣公路、石華公路路、平大公路、會大公路、鹽烏公路、渡金公路、客運中心道路、成渝高速公路C標段、寧波櫟社機場、杭州筧橋機場、市勞動局辦公樓、物價局辦公樓、地龍箐6號住宅樓等工程。

    1966年,在建設攀枝花期間二處召開學習解放軍動員大會(圖片來源于網絡)




      1964年9月,四川省交通廳公路局第二工程處1萬余名職工奉命由成都市整體搬遷到原渡口市,參加渡口工業區第一條對外交通大動脈——石(會理石家灣,與108國道相接)華(云南省華坪縣)公路建設。黨委書記陳明,副書記刑寶富,處長張森,副處長韓效岑、王志文。


      1965年8月,石華公路紅(格)河(門口)段建成通車后,四川省交通廳根據形勢的變化和三線建設的需要,決定(川交工〔1965〕54號文件)將川交二處一分為二,除川交二處保留5000余名職工繼續留在渡口參加鹽(邊)烏(龜井)公路施工外,劃出5000余名職工另行組建成川交八處,負責石華路石(家灣)紅(格)段和西昌青山機場等工程建設。黨委副書記刑寶富、李大年、李國干,副團長王志文。


      1965年11月-1968年10月,為了適應戰備的需要,省交通廳決定對川交二處進行“工改兵”,單位名稱改為:四川省交通廳公路工程局第二工程團,又于1968年改為渡口市十六號信箱。黨委副書記刑寶富、李大年、李國干,副團長王志文。


      1968年10月,機構名稱為;四川省交通廳公路局第二工程處。組長劉二占(軍代表)副組長肖萬春、王建國(軍代表),無正副主任,科室不變,只負責工作,未明確職務。


      1969年12月25日,根據原渡口市革命委員會的請求,原四川省革命委員會籌備領導小組生產組決定(川革生字〔1969〕674號文件)將川交二處下放給渡口市,渡口市革命委員會又決定將其劃歸渡口市第九指揮部,單位名稱改為:渡口市第九指揮部第一公路工程處革命委員會(渡口九附二信箱)。主任肖萬春、副主任茍武順(軍代表)。


      1980年,為適應改革開放需要,單位名稱又變為:四川省渡口交通指揮部公路工程處,隸屬渡口市第九指揮部(即交通指揮部)領導。黨委書記何朝宗,副書記楊前木、楊通和,主任楊通和。


    (因資料有限,難免錯漏,敬請批評指正)




      參考資料:

     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網攀枝花市志公路篇

     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公路局網

      四川廣播電視臺、鳳凰衛視訪談《蜀道風流 共襄通途》

      蔣藍 著《天路敘事》


    ?
    Copyright © 1954-2023 攀路集團Powered by 版權所有X3.5蜀ICP備2022007093號-1
    返回頂部
    制服丝袜亚洲综合无码_伊人黄色网站久久_在线人成免费视频69国产_最新欧美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